编号
hjcg0000001398
获奖编号
2013-KJ-3-21
成果名称
南黄海湿地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研究
地域分类
江苏
学科分类
220.35;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完成单位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获奖名称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3
年份
2013
关键词
湿地
麋鹿
种群
生态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安全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
监测
野生动物
资料来源
中国林学会
成果内容
1986年在大丰实施麋鹿重引进以来,由于环境适宜和有效管理,圈养麋鹿种群取得了理想的繁殖成绩,为在南黄海湿地开展恢复麋鹿野生种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麋鹿长期处于圈养状态,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减弱,给恢复麋鹿野生种群工作的带来了一定困难。本项目借鉴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经验,利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将保护区圈养麋鹿人工有计划地释放到南黄海湿地的自然环境中,开展研究野放麋鹿野化过程中的行为再塑和适应自然环境的机制。项目侧重开展研究麋鹿野化后的生存能力、觅食对策、生活家域、行为习性以及野生麋鹿行为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另外将GIS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南黄海湿地动植物和其它各种生态因子的动态监测,以支撑南黄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不断健全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在南黄海湿地——古野生麋鹿的栖息地,恢复野生麋鹿种群,也为其它动物保护提供了示范。项目的实施,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生态建设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对野生麋鹿栖息地——南黄海滩涂湿地的有效保护,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小气侯环境稳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超过到最小种群数,其数量日益增多,为最终恢复麋鹿野生种群这个目标奠定了基础。开展沿海滩涂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也为南黄海滩涂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科学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为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作用意义
同样,本项目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麋鹿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全球将人工饲养的大型濒危动物有计划地在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保护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不断发挥着示范作用。
报奖前经济效益
本项目实施后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已达196头,种群数量逐年增多,为恢复野生麋鹿有效种群,建立其基因库奠定了基础。同样麋鹿行为习性方面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也为开展麋鹿迁地保护、异地选点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半散养麋鹿种群的日益壮大,一方面,为恢复野生麋鹿种群工作提供种源。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圈养麋鹿品系化,为开展麋鹿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
报奖前社会效益
项目产生的成果已经被周边的社区、单位广泛应用,而且成效显著。总之开展南黄海湿地恢复野生麋鹿种群的研究项目使麋鹿保护事业得以健康发展,在野生动物界树立了一个典范。同时,也为地方百姓造福,谋得一个良好的栖居环境,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部门
江苏省林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