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hjcg0000002620
获奖编号
2011-KJ-2-25
成果名称
云南重要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成果集成及应用
地域分类
西南林业大学
学科分类
220.99;林学其他学科
完成人
杨宇明
杜凡
田昆
王娟
周伟
和世钧
陈宝昆
徐正会
陆树刚
张庆
完成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
获奖名称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2
年份
2011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科学考察
森林资源
真菌
生物圈
土壤
植物
植被
生物
生态旅游
社会林业
昆虫
生物多样性
气候
生态系统
森林类型
资料来源
中国林学会
成果内容
应用地学、林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完成了覆盖云南省6 个生物地理区的18 个重要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植物区系、森林资源、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苔藓、蕨类、竹类、资源植物、大型真菌、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昆虫、社区经济、社会林业、生态旅游、历史/民族/文化、保护区建设/管理、生物多样性评价和综合评述等30 个专题,并总结分析了考察中发现的云南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征。
主要特点 基础性和原创性云南自然保护区保存了云南 80%以上生物多样性资源,基于本底资源调查,建立了从物种、群落到生态系统的整套基础信息。 持久性和广泛性
项目始于 80 年代初,历时30 年,占云南省已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的一半。 代表性和典型性
研究的保护区包括森林、干热河谷、野生动物等类型,代表了不同生物地理区和重要的生态系统。 综合性和交叉性
考察研究应用地学、生物学、生态学、林学、人文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和方法,包括30个专题。
技术经济指标
申报成果的18 个保护区面积110 万公顷,占云南同类科考面积的54%。查明高等植物12700 余种,占云南的77%;脊椎动物1550 余种,占云南的79%;发现25 个新种、26 个中国及90 余个云南新纪录属种,12 个新森林类型;编制了2 项规范和5 项标准,出版相关专著7 部,编著18 本综考报告,发表论文172 篇,形成了完整的考察内容和方法体系。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考察成果提高了云南保护区在国内、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使大围山、文山老君山/小桥沟、元江等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剑湖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碧塔海建成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为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保护区成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省政府制定《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等提供了依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同,代表性文献中,SCI 收录的“Bi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in Yunnan”,仅国外SCI 源刊他引就16 次,包括BIOSCINECE(IF6.15)等重要刊物。